景岳全书的景岳全书目录

古法治疗小儿癫痫-中医治小儿癫疯病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明理(一)

阴阳篇(二)

六变辩(三)

表证篇(四)

里证篇(五)

虚实篇(六)

寒热篇(七)

寒热真假篇(八)

十问篇(九)

论治篇(十)

气味篇(十一)

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神气存亡论(十二)

君火相火论(十三)

先天后天论(十四)

标本论(十五)

求本论(十六)

治形论(十七)

脏象别论(十八)

天年论(十九)

中兴论(又十九)

逆数论(二十)

反佐论(二十一)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误谬论(二十七)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保天吟(三十四)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通一子脉义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难经》脉义

仲景脉义

滑氏脉义

附诸家脉义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经义(一)

伤寒总名(二)

初诊伤寒法(三)

论脉(四)

风寒辩(五)

伤寒三证(六)

六经证(七)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阳证阴证辩(九)

三阳阳明证(十)

两感(十一)

表里辩(十二)

寒热辩(十三)

论汗(十四)

论吐(十五)

论下(十六)

看目(十七)

舌色辩(十八)

饮水(十九)

三阳阴证辩(二十)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治法(二十六)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伤寒三表法(三十)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病宜速治(三十二)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温病暑病(三十三)

发斑(三十四)

发黄(三十五)

发狂(三十六)

风湿(三十七)

结胸(三十八)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谵语郑声(四十)

衄血(四十一)

蓄血(四十二)

热入血室(四十三)

胸胁腹满(四十四)

呕吐哕证(四十五)

劳力感寒(四十六)

虚证(四十七)

动气(四十八)

战汗(四十九)

头汗(五十)

吐蛔(五十一)

腹痛(五十二)

下痢(五十三)

协热下痢(五十四)

小便(五十五)

证(五十六)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伤寒治例(五十八)

温中和中类

清理类

吐涌类

攻下类

培补类

卷之九从集·杂证谟(内容缺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诸风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非风

厥逆

伤风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风痹

汗证

痉证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瘟疫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疟疾

瘴气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寒热

暑证

火证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虚损

劳倦内伤

关格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饮食门

脾胃

眩运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怔忡惊恐

不寐

三消干渴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咳嗽

喘促

呃逆

郁证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呕吐

霍乱

恶心嗳气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吞酸

反胃

噎膈

嘈杂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肿胀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积聚

痞满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泄泻

痢疾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头痛

面病

口舌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眼目

耳证

鼻证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声喑

咽喉

齿牙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

遗精

淋浊

遗溺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血证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痰饮

湿证

黄疸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脚气

痿证

阳痿

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

疝气

脱肛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癫狂痴呆

癃闭

秘结

诈病

疠风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诸虫

诸毒(附虫毒)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诸气-经义

天地气(一)

阴阳气(二)

时气(三)

运气(四)

经气脏气(五)

脉气(六)

形气(七)

血气(八)

营卫气(九)

谷气(十)

气味(十一)

酒气(十二)

邪气(十三)

病气(十四)

治气(十五)

总论气理(十六)

论调气(十七)

述古(十八、共二条)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生-经义

寿夭(一)

神气证(二)

阴阳证(三)

脉色证(四)

病传期(五)

岁时证(六)

诸经证(七)

诸病证(八)

伤寒证(九)

误治证(十)

痈疽证(十一)

绝谷证(十二)

乳子证(十三)

述古(十四)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总论类

妇人九证(一)

论难易(二)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

经脉之本(三)

经脉诸脏病因(四)

经不调(五)

血热经早(六)

血热经迟(七)

血寒经迟(八)

血虚经乱(九)

肾虚经乱(十)

经期腹痛(十一)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杀血心痛(十三)

热入血室(十四)

辩血色(十五)

血枯经闭(十六)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胎孕类

胎脉(十八)

胎候(十九)

安胎(二十)

恶阻(二一)

胎气上逼(二二)

胎漏(二三)

妊娠卒然下血(二四)

胎动欲堕(二五)

数堕胎(二六)

胎不长(二七)

鬼胎(二八)

妊娠药禁(二九)

妊娠寡欲(三十)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育类

滑胎(三十二)

催生(三三)

稳婆(三四)

产要(三五)

六逆产(三六)

胞破产难(三七)

胞衣不出(三八)

气脱血晕(三九)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子腹中(四一)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小产(四三)

下胎断产(四四)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论产后三禁(四七)

产后腹痛(四八)

产后发热(四九)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蓐劳(五一)

产后喘促(五二)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产后发痉(五四)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产后杂证方(五六)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带下(五八)

白浊遗淋(五九)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乳病类

乳少(六二)

乳出(六三)

吹乳妒乳(六四)

乳痈乳岩(六五)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子嗣类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盈虚吟(六八)

辩古(六九)

述古(七十)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瘕类

论证(七二)

血症(七三)

食?(七四)

气瘕(七五)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前阴类

阴挺(七七)

阴肿(七八)

阴疮(七九)

阴痒(八十)

阴冷(八一)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初诞法(二)

总护养法(三)

初生儿看病法(四)

看小儿寿夭法(五)

脉法(六)

声音(七)

颜色(八)

药饵之误(九)

小儿诊治大法(十)

撮口脐风(十一)

惊风(十二)

论惊风证治(十三)

急惊风(十四)

慢惊风(十五)

大惊卒恐(十六)

惊啼(十七)

发搐(十八)

夜啼(十九)

发热(二十)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诸热辩证(二十三)

内热证(二十四)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吐泻(二十六)

霍乱吐泻(二十七)

论泻痢粪尿色(二十八)

吐乳(二十九)

五疳证(三十)

盗汗(三十一)

腹胀腹痛(三十二)

痞块(三十三)

癫痫(三十四)

溺白(三十五)

变蒸(三十六)

小儿下论列方(三十七)

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麻疹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总论(一)

初辩痘证(二)

论脉(三)

形性(四)

日期(五)

五脏证(六)

分气血(七)

辩虚质寒热(八)

部位吉凶(九)

痘形痘色吉凶(十)

吉证(十一)

凶证(十二)

怪痘形证(十三)

证日数歌(十四)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禁忌(三十一)

出不快(三十二)

陷伏(三十三)

痒抓破(三十四)

作痛(三十五)

头面肿(三十六)

痘疔黑陷(三十七)

饮食(三十八)

咽喉口齿(三十九)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总论吐泻(四十一)

呕吐(四十二)

泄泻(四十三)

寒战切牙(四十四)

烦躁(四十五)

喘急(四十六)

声音(四十七)

惊搐(四十八)

昏睡(四十九)

腰痛(五十)

腹痛(五十一)

腹胀(五十二)

厥逆(五十三)

发渴(五十四)

失血(五十五)

发泡(五十六)

溃烂(五十七)

多汗(五十八)

夹疹(五十九)

夹斑(六十)

昼夜啼哭(六十一)

大小便闭(六十二)

目证(六十三)

痘痈痘毒(六十四)

疳蚀疮(六十五)

痘药正品(六十六)

痘家药忌(六十七)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经义(一)

脉候(二)

论证(三)

善恶顺逆(四)

虚实(五)

浅深辩(六)

总论治法(七)

败毒(八)

托里(九)

论汗下(十)

论灸法(十一)

脓针辩(十二)

论针法(十三)

用针勿忌?神(十四)

围药(十五)

腐肉(十六)

舍时从证(十七)

阳气脱陷(十八)

温补按则(十九)

定痛(二十)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用香散药(二十二)

槐花酒(二十三)

忍冬酒(二十四)

肿疡(二十五)

肿疡不足(二十六)

溃疡(二十七)

溃疡有余(二十八)

溃疡作痛(二十九)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发热烦躁(三十一)

作呕(三十二)

作渴(三十三)

泻痢(三十四)

大便秘结(三十五)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发痉(三十七)

无寐(三十八)

疮疡出血(三十九)

戒忌调护(四十)

阴阳证变(四十一)

论列方(外科上)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发背(四十二)

脑疽(四十三)

耳疮(四十四)

鬓疽(四十五)

腮(四十六)

瘰(四十七)

疔疮(四十八)

时毒(四十九)

肺痈肺痿(五十)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胃脘痈(五十二)

腹痈(五十三)

肠痈(五十四)

附骨疽(五十五)

臀痈(五十六)

流注(五十七)

鹤膝风(五十八)

多骨疽(五十九)

下疳疮(六十)

便毒(六十一)

杨梅疮(六十二)

囊痈(六十三)

悬痈(六十四)

脱疽(六十五)

脚发(六十六)

足跟疮(六十七)

肾藏风疮(六十八)

?疮(六十九)

天泡疮(七十)

赤白游风(七十一)

翻花疮(七十二)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跌打损伤(七十四)

杖疮(七十五)

破伤风(七十六)

类破伤风(七十七)

斑疹丹毒(七十八)

瘤赘(七十九)

疣(八十)

论列方(外科下)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山草部

隰草部

芳草部

蔓草部

毒草部

卷之四集·本草正(下)

水石草部

竹木部

谷部

果部

菜部

金石部

禽兽部

虫鱼部

人部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新方八略引

一、补略

二、和略

三、攻略

四、散略

五、寒略

六、热略

七、固略

八、因略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

补阵

和阵

攻阵

散阵

寒阵

热阵

固阵

因阵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

补阵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

和阵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攻阵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散阵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

寒阵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热阵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

固阵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眼目方

耳病方

面鼻方

口舌方

齿牙方

咽喉方

诸毒方

虫毒方

杂方

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

妇人

通用方

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

小儿

通用方

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

痘疹

麻疹方

通用方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

外科

通用方

紫金砂和朱砂区别

紫金砂和朱砂区别:

1、外表:朱砂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表面附着的不是银色的颗粒而是明亮程度较高的晶体,而紫金砂在阳光下呈现出紫色,表面附着的是银色的颗粒而不是杂质。

2、纹路:朱砂有着清晰可见的不规则的纹路,而紫金砂比朱砂更加明显的不规则的纹路,朱砂质地脆,容易破碎,紫金砂比朱砂质地硬,不易破碎。

3、原料:紫金砂的原料是原矿粉,而朱砂是硫化汞矿物,紫金砂是原矿朱砂颗粒采用古法制成的,而朱砂是直接用硫化汞矿物制成的。

紫金砂和朱砂的作用

朱砂是一种具有明目安神、清新解毒作用的中药材,主要用来治疗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视力下降、小儿惊风、癫痫等相关疾病,也可以用来治疗疔疮肿毒等一系列皮肤疾病。

而紫金砂是一种用来治疗胃脘胀痛、腹部胀痛的中药材,因为其具有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艾灸身柱穴和大椎这两个穴位有哪些好处

身柱穴 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特性

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下,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作用

1.灸身柱可以健全神经系统

因而可以防止疲劳和促进疲劳的恢复,可以防止神经衰弱、不眠症、头痛等。对脑溢血、精神病、癔病、小儿麻痹、癫痫、舞蹈病也有疗效。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40所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保健灸的报告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

2.通治儿科百病

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或更细一些,在身柱穴灸三壮。象吐乳之类,两三天即可痊愈;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对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也都疗效明显。

对于三、四岁以上的小儿哮喘,除灸身柱外,可加灸灵台穴(第六椎下陷中)。由于身柱灸对于上述小儿各病都有明显疗效,所以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一般家庭常识,要大力推广。

3.防止呼吸系统疾患

身柱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缺的灸穴。

而大椎穴,更是诸阳之会,阳经之会,可退烧发汗解表,提升阳气,尤其是重症,大病急症,一般离不开 大椎穴!

郭林古法艾灸

什么是按摩?按摩都包括哪些?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医疗按摩

又称推拿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主要应用按摩以达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疗法。除治疗外科病(即伤科按摩)外,还可治疗内科疾病(妇科、内科、儿科等),对于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发育性疾病疗效甚好。

从事医疗按摩的主要是盲人按摩医院、盲人按摩诊所,以及中医院下设的按摩理疗科。

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操作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反射方式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整功能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信息,增强体质,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术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颈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使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们的健康的需要,各种保健行业应运而生。如国内的保健按摩、小儿保健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按摩、国外还有旅游按摩、情景按摩、宠物按摩等。现代保健按摩许多借助按摩器械,广泛用于家庭生活中!

运动按摩

体育与卫生相结合,两者必将相互促进和发展,按摩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也就随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是以调整和保护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增进和发展运动员潜在体能,达到运动成绩为其目的。国内外的一些实践表明,它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1.运动前按摩

体育运动一般分为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在这些活动之前进行的按摩,称为运动前按摩。它能促使人体的神经、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和心理情绪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面对的运动的和心理的负担,从而预防伤病菌,提高体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2.训练前按摩

运动训练前的按摩,要求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作业的能力;帮助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得于预防疾病,促进人体各系统的器官都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参加的运动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一些能量消耗较多的运动项目,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等,如采用按摩的方法,来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准备活动,这就为运动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赛前按摩

运动竞赛前的按摩,名赛前按摩。通常在起赛前 15 ~30 分钟完成。有时,当运动员在接到竞赛的通

知时,就出现了赛前状态,有的人会出现不良情况,需要进行医学处理,这就是说,需要在竞赛前若干天就进行按摩。例如,竞赛前,运动员过分紧张,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易醒,或恶梦不安等,影响运动员的睡眠休息。由于夜不得眠,出现白昼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食欲不佳等症状。这将影响运动员参加竞赛时所必须的良好竞技状态。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进行镇静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时间较长,症状更剧的运动员,在用上法按摩之外,还要按摩气冲穴,掐、揉神门穴,掐行间穴等。所有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过重,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度。通常要进行 20 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起赛前状态,运动员在起赛前过度兴奋,坐立不安,情绪激动,脉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现多尿,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也受到不良影响,其结果是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4.运动后按摩

激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等方面,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新的平衡,这个新的平衡,通常都标志着机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有时出现迟缓环节,

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肌肉紧张,疲劳等。运动后的按摩,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

运动后按摩所采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均应根据运动员的体质、性别、运动项目的特点,特别是要求根据运动后反应出来的情况(如头昏胀、欲呕、四肢乏力、肌紧张、失眠等)来决定。需要遵守个别对待的原则,不可千篇一律。我们通常采用的手法,有抚摩、揉捏、推压、振动和抖动等。对体质强壮,肌肉丰满者,按摩力量应当重些,时间应当长些;反之,用力则要轻些,时间应当短些。运动员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下,常采用经穴按摩,其手法是按、压、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气血,内外通达,平衡阴阳,使运动能力得到较快的恢复,并有所提高。

运动后的全身按摩:通常是一周一次的进行。在训练后休息1~2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后进行。最好是在温水浴后,在温暖、清静的室内进行。运动员舒适地躺在床上,裸露被按摩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顺血液和淋巴回流的方向进行按摩。使用揉捏、推压、摇晃、抖动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轻。同时根据各个部位的疲劳情况,循经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调和气血,更快地消除疲劳。如按摩进行到运动员快要入睡,应停止按摩,给被按摩者轻轻盖上被子,以防止感冒。运动员睡醒之后,便会精神饱满,全身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