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自学中医?

经方治疗癫狂-经方治疗癫痫案例

我是西医,说说我的自学中医经历吧,我本是个西医外科医生,工作2年后发现 开刀 抗炎 不合我的兴趣,机缘巧合,跟师一位老教授(黄继宗)学治疗风湿病的手术(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术),老师很保守,我算是偷学吧,偷了8年,2013年老师过世了我才有机会主刀 ,当时确实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经过多年验证,我深深感觉到手术只能取一时之效,对于风湿这种全身性疾病,任何西医的治疗手段都只能取一时之效,单纯的免疫抑制治疗都只有路一条(我接触的病人多是协和湘雅全国著名医院跑遍了的 ,好药贵药都用过,为治病花费几十上百万的也大有人在,晚期的病人虚羸至极,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毒药不是速其吗?),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似乎才是唯一的希望。

以前我的治疗小组里也有一位70多岁的中医,据说也算是中医世家的,但他看病不重号脉,开方30味药起步,一张方动辄价格上百 ,但效果甚微,患者也是苦不堪言,我怎忍心将患者交付给这样的中医? 无奈之下,我才越俎代庖,走上了自学中医之路,迄今已有六年。

之前走了不少弯路,因为组里的那位中医前辈告诉我,要想学中医,必须要学好中药,因为当前浙江省里几位有名的中医都是大学里教中药学出身的,他也时常跟我讲某某药止咳,某某药护胃(后来才知道这是典型的西医思路开中药),等系统学完中医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 诊断学这些内容,也很用心的看了 《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医学心悟》以及叶天士,王孟英的一些水,临证也是一头雾水,只会开开四物八珍这些不痛不痒的方子,效果可想而知。一度困惑,一度迷惘,直到有一次,网上百度 眩暝反应时知道了李可,买了他的几本临证要旨,看其医案真如看武侠小说般惊心动魄,才知道中医原来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功效,在李可的指引下,一步步接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最后才回到 伤寒杂病论 这部以前看不懂,也嗤之以鼻的著作上来,历时5年,总算是回归了中医的正道。

学伤寒论的热情几乎是狂热的,王叔和,陈修圆,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倪海厦,刘希彦的讲解或精读或囫囵的都看了一遍或数遍,仍是云里雾里,心无定数,后来看了四圣心源,再回头看圆运动,心境似乎有渐渐明晰了些,但总有些将要登堂入室,又有遥不可及的感觉,估计就是传说中的 瓶颈吧。

大致如 雪山飞狐里的阎基学了 胡家刀法的前两页便可大杀四方,我学伤寒论只是学了点皮毛,套用经方也确实见证了中医 一剂知,再剂已,覆杯而愈的神奇功效,说句见笑的话,开刀这么多年,没人送锦旗,开中药这短短数年,诊室里的锦旗墙上都挂不下了。说这些不是显摆我多厉害,而是想告诉大家,伤寒论的神奇,祖宗智慧的神奇,中华文明的神奇!现在网上还有那么多人污蔑中医,妄图消灭中医,这多么令人痛心惋惜!

既然聊开了,就多说一些吧,反正没病人,呵呵!

作为从医16年的西医,因为从事风湿免疫的缘故,这种病人多数合并多种内外科疾病,所以对西医内科外科都算是略知一二的,接触中医以后,才知道西医真的是有意无意的在谋财害命,譬如外科的手术,一切了之,切阑尾,切脾脏,切胆囊,切胃切肠,切肿瘤,完全不顾后果,人类进化了百万年,身上就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器官!内科的三高,降血压就是扩张血管,降血糖就是胰岛素甚至荒唐的缩胃切肠手术,治肿瘤就是化疗切瘤子,完全不问为什么,人,毕竟不是机器啊!为什么血压高?正如捏扁水管水压会增高,爬坡负重时 汽车 要轰油门一样,有瘀堵,有负荷才会血压高啊?为什么会血糖高,长期厚味膏粱伤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浊阴不化,才会出现高脂高糖高尿酸这些代谢性疾病啊。为什么长肿瘤,阳化气,阴成形,阳不化阴,才会长出异物,不解决根本问题,只是着眼于切除肿瘤,难道是一个小小的瘤子要了癌症病人的命?

越说越气愤了!种种乱象,已成主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美其名曰专业专科,现在我的科室效益越来越差,只是因为老板知道我的能力才勉强保留,现在老板主要精力都放到老年病上了,病房里住满了8.90岁的老人,接受着“专业”的治疗,睡不着?安眠药!拉肚子?蒙脱石!真阳衰微的病人,每天还在输冰凉的盐水以致漫身水肿,风寒感冒的主任医师起手就是清开灵,这特么到底是在治病还是在害人啊?

至于现在的中医,真的是怒其不争,但不会哀其不幸,从上层讲,学院教育这一层就出了大问题,不重视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这些根本,重点全在英语计算机药理这些末节上面,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能有用?从底层看,一是在而今眼目下,中医院中医师如果单凭中医中药,绝对会饿百分之九十,我接触的病人里,在中医院看病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不开中药治疗了,全是西医的检查用药!二是病人方面,被西医洗脑的也不少,来看病必说要检查,治病必说要输液,拦都拦不住,昨天一个膀胱炎的老太婆就因为我不给她输液还说要投诉我,哎,一声叹息!

中医的根在民间,因为我的病人散布全国各地,从他们反馈回来的情况看,高手确实不少,我有接触的有两位。(异地的病人多,开中药不能号脉验舌确实苦恼,我通常是建议他们回当地寻觅有能力的中医)。其中一位湖南永州的,脉诊一流,我的一个微信上的病人,断断续续吃了我开的半年中药,效果不好,我推荐她去看了这位医生,这个病人也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信任我,还真去了,并把看病的过程拍照或是描述给我听了:人山人海,这位医生从凌晨4点开始看到下午三点才轮到她,什么都没问,只是号了脉就开了方,然后就开药了,6付药360(含诊金,每付药里还有10克阿胶!),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改善了不少(至少是比吃我的药有效。后来患者把药方发给我看了,就是温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以前我也给这位患者开过这个方子,因为患者嫌阿胶贵,所以没有坚持,我也没底,后面又换了治疗思路,按下不表)。后来我加了这位医生的微信,他人很好,很热心,给我讲了他凭脉的心得并推荐给我一些书籍,看过确实获益颇多。说这个题外话,心情又有些宽慰了,我不行,但有人能行,中医的种子还在,就有生根发芽的机会!

啰嗦太多了,不说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好如此,只好如此!

@天风无秀色,往来必珠玑。我是个医生,正规五年制本科毕业的西医大夫。但我却痴迷中医,缘何如此呢?听我从头道来。工作多年以后,我渐渐发现很多疑难杂症西医束手无策,很多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西医更是只能用药维持。遇到瓶颈的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是困惑很是迷茫。机缘巧合之下我开始自学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药剂学、方剂学,至今还记得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时的样子:他给一个患多年顽疾的患者开了几小包中药,患者拿着药包,满脸困惑:就这些?对!就这些。结果,7副中药下去,多年顽疾从此治愈!也知道了许多中医大家:张仲景、叶天士、王孟英等等,更知道近代名医倪海厦,治病救人出神入化,一剂知,二剂已。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我也在临床中有意识的运用中西医的思维进行诊疗,稍有成效。这期间我也多方拜师学艺,乐此不疲。我深知祖国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必须穷尽一生之力去学习、钻研和 探索 。让祖国的精粹造福更多的人。 古人云:世无难治之病,唯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唯有不善代之人。我对此深信不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方得始终!

我也是喜欢学中医,我觉得懂一点总比一窍不通好吧。但是我自己觉得有把握的病才开方下药,没把握的就叫他到医院去。举例一,我有一天回家看到母亲在睡我说你大白天怎么在睡觉呢,她说不舒服浑身无力,我摸了她额头很烫,问她说不咳嗽流涕,有点口干,天气有些热,我看是温热病,属于白虎汤证,于是开了白虎汤加青蒿,到中药铺去煎了药才1元2毛钱,熬好给她喝了小半碗,一会儿她就出汗了,也退烧了就好了,才喝了一次就好了也就不再喝了。举例二,邻居这段时间总是口渴,每天拿个水杯不停的喝,可是还是渴,他在县医院和各家私立医院都看过,吃过很多西药,还是没有效果,来我家串门,我看他很符合张锡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的消渴证所属方“玉液汤”证,于是给他开了这个方,一剂口渴大减,再剂基本好了,他还是把这副药喝清了才倒掉。他家属说太谢谢你了,他现在完全好了。所以没事的时候看看医书有益无害。(才学的人不要乱开方,你要先学《药性歌括400味》,要熟悉并遵守十八反十九畏所规定的哪些药不能配伍,特别要认准病证所属寒热虚实才不致失误)

自学中医是参加工作后手上有了点钱,经常到书店买一些医学工具书,当时也不是很爱好学加上工作很忙,一直静静地摆放好多年。直到13年得了个一只眼斜视,走路时需要蒙上一只才能走路,那种痛苦折磨我一个多月,后去医院眼科捡查是大脑一根血管压迫到一颗视神经,需要手术,听说第三军医大学脑科做得好,但需要费用四万多,钱不钱都不说头还要挨一刀,当时还是害怕用麻药会给大脑带来不良后果,干脆自己先试着开点中药治治再说,到中医店捡了3付药共78块钱,吃第一付没什么感觉,但吃完第二付时竟能把分散的两条视线重合成一条,敢快煎第三付,谁知忘了看结果烧焦了,实际上只吃了二付药就好了直到今天。

从那时起才想起中医的重要性,而且花费不高又没有痛苦,专和学就开始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中医是门学科,深奥而神奇,我记得有一次临近春节一朋友头昏,在市医院连续输了7天药(什么老清素)不见好转,医生说一般输上4/5天就好,你的这个好顽固这么多天不见好!她晚上打电话问我有办法解决不?我说问题不大我一会给你捡付药来,晚上9点钟把药送过去就回来了,近12点钟她打了个电话过来说:你的药哪会这么神,我只喝了一碗头就不昏沉了,而且把好久没拖的地拖了还洗了个澡。只有我自己清楚这付药的功效,在她之前吃好了数十人,所以才敢说问题不大。

还有好多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这是一个学医者的仁德,不要只是为了钱而违背自己学中医的初衷,要有医者的仁德之心,相信中医崇尚科学。

自学中医不仅能治好自己的病,还能保护家人及亲朋好友身体 健康 。

买书的钱才一千几百,治好个感冒,咳嗽才二十几元,去医院弄几十元至千元不等。前段时间家人诉说胸背疼痛,不思饮食,按中医胸痹治疗,执中药五元一剂五剂而痊愈。须是无证,治自己的病不违法吧。

不知医既不慈又不孝。人所贵者是生命,所重者亲情,把至亲生命托付于人是不明智的。何况现在庸医太多,西医太狠。二十年前儿子两岁多头垂腰弯脚软如泥,频频高热,伴有癫痫。西医诊为脑瘫,说生无望,即便是生也是一生累赘,多数人也叫我放弃。因为不舍亲情,归家来便找来巜东医宝鉴》研读,按图索骥,对症定方,历时三年,终于于六岁那样站立起来。其间辛酸不经历者不能体悟。当年现在好了,一如常人,只是女孩太少对象难找。我姑母几年前脑中风术后大虚,电话来说见最后一面,当时举家惶恐,病人更是颤抖的手拉着不放,我顺势号了脉,诊得六脉不乱只是虚弱罢了。于是好言宽慰,几大剂镇阴煎使稳定了。当然还有父亲有癌变的肺水肿,上海中山医院利水药太过,一夜小便十数次且量多,胸部虽宽松,但十来天变成皮包骨,弱不禁风。关键是不能停药,我父亲信专家,最后还是信我,果断停药,独参汤和小青龙汤加减当夜人精神便缓过来,此后便在家调理几月而痊愈。

我本农村人,高中毕业后,跟一老中医学了大约一年,他给我拿了一本《药性歌赋》,一本《中医入门》(薄薄的那种),一本《临症述要》,一本《汤头歌诀》。其余时间就是帮他抓药。那时的我,怎懂得中医之妙,之深,之趣,之精微。强记之,背之,云里雾里,怎识得庐山真面目。幸好,抓了一年左右的药,好多药初步了解了它们的面貌,初识了它们的性味。后来,由于觉得学之无望,便出去打工了。

在打工之余,有时遇到一点小小的病,抱着试试的心态,开一些方子,有些竟然有效果了,于是,出于一探究竟的想法,便买了一些书,有空余时间,便慢慢琢磨开了,但大都只是零散的,碎片的。

只有近年网络发达了,才开始系统学一些东,比如伤寒论>等,开出的方颇有些验效,才觉得望见了中医真正的山门。虽已有四十好几了,但我觉得我似乎年轻了,前方有方向了,有奔头了。

我心中暗暗发誓,即使为了家人的 健康 ,我也应该多学点东西。

19岁上班时接触到单位已经退休的一位中医,当时和这位中医一块干单位派的一个写大字标语的活,期间可能是感冒初期,胃不舒服有呕吐征兆头晕,老中医发现后在我的双腿足三里穴位上按了按,立即头晕及不舒感消失了。从此爱上中医,向老师请教老师给了我一本《中医入门》秦伯未编写的书,经过这么多年学习,现在终于明白了标本关系,明白了如何正确学习中医,明白了中医必须认真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在后来的学习中了解到许多中医大家像刘渡舟胡希恕蒲辅周施今墨范中林李可倪海厦等等,他们能够一剂知二剂已,甚至有些被西医宣布不治的病人在他们手中也能够药到病除而且病人没有痛苦,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现在虽然没有什么水平,但医易相通的道理,中医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使我处处受益。建议初学中医就从7岁开始背《伤寒论》,一天背一条,一年基本就可以背完。不怕不会用,因为种子种下了,才会有成为树苗成为大树的可能。

我想学中医来着,目前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慢慢来。

因为我发现周围太多病人,尤其是亲人常常为病所苦,而西医西药功效不显。

比如孩子长痘没啥好办法,爱人长期胸闷咳嗽也没好办法,父母慢痛爱莫能助,年纪稍长的同事各有各的不适,去年还有三个四十几岁的熟人永久离开了。

由于对西药抗生素耐药,我日常吃中药抵御比较严重的放疗后遗症,也采用适合的保健品增强免疫力。我体质敏感,病情复杂,不易平衡,时常反复,而久病成医,估计可以渐渐入门。

我从初中开始就对中医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无心学习文化科,只一心想弄懂中医的各种理论。大概是思想未成熟,思维未开窍,太多专业术语根本看不明白,渐渐的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重新坚定自学的信念,是因过敏性鼻炎的日夜折磨。多年来看了不少医生,花了不少钱都只能治标不治本,症状得不到改善。一怒之下,就买了一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来研究,看看能不能从书中获得改善症状的方法。

在一次随手翻阅时,无意中看到一个药方,觉得此方或许可行。于是,就按方抓了三剂,喝完后的确有所改善了。可是也有副作用,就是引起腹泻,还有上火。接着,我就在网上搜索关于这个药方的加减和用量的经验分享,重新作了调整,终于把副作用都解决了。现在,还在坚持使用此方,不过不是经常,偶尔不适之时服用即可。

还有一次,发烧后喉咙里起了个疙瘩,几乎堵住了食道,吞咽困难。脑海里突然想起初中时看到过一个叫“梅核气”的病症,就是如此,隐隐记得有一个药方效果很好。接着,我在网上搜索“梅核气”,终于找到了药方,即刻按方加减抓药。药买回来后我觉得剂量太小,就两剂一起煎。喝完药睡了个午觉,喉咙里的疙瘩就消了,也不痛了。因为效果太好,自己也不相信,后来就买了几包兰花豆吃到喉咙发炎,再用药方加减煎服,果然奏效,才不得不信服。

原来上面的两个药方,都属于“中医十大名方”,出于好奇,我就把这十大名方抄录了一遍,以增加印象。

还有一次放假回家,母亲说感觉身体疲倦,腿酸无力。我看了看她的舌苔,跟她说没什么,就是受了寒,问她是不是吹过空调。她说是的,还吹了很长时间,之后就一直这样,晚上也睡不好。后来我叫她服用了驱寒中成药,就没事了。

因此,我自学中医的理由,一方面是中医真的有用,另一方面是可当作防身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毕竟是自学,只能自己尝试,绝不能行医。别人要是问我,我都只会建议他们去医院看医生。

我今年儿子出交通事故亡母亲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村我老婆现在又受到精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治疗

教学视频指出,经方家治疗老年痴呆症很简单,让病人一天三餐吃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钱 ?小麦一升(一碗) ?大枣十枚 ?上三味,用水六碗,煮取三碗,分温三服。

原方中,小麦一升,改成一碗。制作时,可以适当掌握小麦、水的用量。

中医认为,小麦是心之谷,五谷杂粮中,唯小麦是入心脏的,能够滋补心气。甘草、红枣能够生津液,把津液补足。其它症状再根据临床决定用药。甘麦大枣汤,还可以用来治疗癫痫。

如果采用针灸,那么可以选择水沟、内关、风池、天柱、百合、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肾俞、太冲、丰隆。

建议咨询中医师、针灸师。

?源于经方的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节省药材、口感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了解其组方、来源及功用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保障,更是灵活、扩展使用的前提。目前中成药组方来源有古方、验方、科研组方等几种情况。经方是方剂之祖,配伍精当,有诸多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可供临床选用。其中有的是原方原量,有的原方化裁,本文据其成分、药名与原方的关系,将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原方原名,其功用、主治一目了然。

 如桂枝颗粒(桂枝汤)、葛根汤颗粒(片)(葛根汤)、小青龙颗粒(小青龙汤)、五苓胶囊(片)(五苓散)、茵陈五苓丸(茵陈五苓散)、麻仁丸(胶囊)(麻子仁丸)、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桂枝茯苓丸(胶囊、片)、理中丸、葛根芩连丸(颗粒、胶囊、片、口服液)、炙甘草合剂、小建中颗粒(胶囊、片)、黄芪建中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薯蓣丸等。

 二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但方名有变,如果了解了其组方渊源,功效和主治则豁然明了。

 如麻杏止咳片是麻杏石甘汤原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咳嗽气急,口渴,鼻煽,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桂芍镇痫片是柴胡桂枝汤原方,功能和营卫,清肝胆,用于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寒喘丸即射干麻黄汤,止咳定喘,发散风寒。用于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夜卧不宁。黄芪健胃膏即黄芪建中汤,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拘急,心悸自汗,并用于胃、十二脂溃疡,胃肠功能紊乱。一清胶囊和三 *** 是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原方,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赤。归羊冲剂即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药物,补养气血,温中散寒,用于久病体虚,产后虚寒腹痛,气血亏损。健肝乐颗粒即芍药甘草汤,养血护肝,解毒止痛,有降低转氨酶,消退黄疸以及改善各类肝炎临床症状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毒性肝炎等。

 三是在原方的基础上作了化裁,仍用原名或更用新名,这类中成药要注意辨其名实,才能在临床上正确应用。

 用于小儿的几种清肺止咳口服液均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成分相近,功用类似:小儿咳喘灵口服液是麻杏石甘汤加银花、板蓝根、瓜蒌等,宣肺止咳、清热祛痰。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儿童清肺口服液是北京宣武区四愿堂儿童清肺丸改进,麻杏石甘汤合黄芩、半夏、瓜蒌皮、桑白皮、板蓝根、浙贝等,宣肺止咳,化痰作用更强;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是麻杏石甘汤合黄芩、板蓝根、北豆根,宣肺止咳,兼有利咽的作用;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是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加现代经典方剂双黄连(双花、黄芩、连翘),再加鱼腥草、板蓝根、麦冬等,从组方来看,其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之力盛,用于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咳、喘、痰、热等症,适于治疗儿童感冒、肺热、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

 表虚感冒颗粒即桂枝加葛根汤加杏仁,散风解肌,和营退热,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感冒,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缓。

 感冒疏风颗粒(胶囊、片),是麻桂各半汤加防风、紫苏叶、独活、桔梗、炒谷芽等,辛温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桂龙咳喘宁胶囊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药物再加杏仁,功能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茵栀黄胶囊(片、口服液、注射液)是茵陈蒿汤去大黄加黄芩、银花,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湿热毒邪内蕴所致急、慢性肝炎;黄栀花口服液则是茵陈蒿汤去茵陈,加黄芩、银花组成,清泻并举,用于外感热证,症见发热、头痛、咽赤肿痛、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

 宁神灵颗粒是国医大师张琪研制的头痛类非处方药,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人参、茯苓、铅丹而成,具有疏肝开郁,镇惊安神的作用,用治头昏头痛,心烦易怒,心悸不宁,胸闷少气,少寐多梦等症。

 少阳感冒颗粒是小柴胡汤加青蒿,作用扶正解表,清热和中,用于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心烦恶心;而柴黄颗粒则是取方中柴胡和黄芩两药,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

 麻仁滋脾丸是麻子仁丸加当归、郁李仁,原方用治脾约,故名滋脾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属于胃肠燥热,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者。

 金匮肾气丸本是源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组成,温肾化气,用于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等。而市售金匮肾气丸是由在原肾气丸八味药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等由十味药组成,较原方利水作用增强;桂附地黄丸则是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丸」,将肾气丸中干地黄改为熟地黄,将桂枝改为肉桂,功用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等;济生肾气丸是《济生方》中肾气丸,是桂附地黄丸加车前子、牛膝等利水药,温补肾阳,行水消肿。所以《金匮要略》原本的肾气丸没有成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