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门简介

2.照海简介

3.我儿子上个月早上五点抽搐小便失禁到医院查是癫痫,第一次作不给看,我很担心会不会错过治疗?

4.瘈脉简介

神门简介

针灸治癫狂的成功案件-针灸治疗癫痫文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门 4.1 神门的别名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神门穴的定位 4.7 取法 4.8 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4.15.2 治疗惊悸 4.15.3 治疗嗜眠症 4.15.4 治疗高血压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4.15.8 增强肺功能 5 耳穴名·神门 5.1 神门穴的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 方法 6 经穴别名·神门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7.1 定位 7.2 主治病症 7.3 刺灸法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9 神门指心脉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门 1 拼音

shén mén

2 英文参考

Shénmén HT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门:1.经穴名;2.耳穴名;3.经穴别名;4.经外奇穴名;5.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6.心脉。

4 经穴名·神门 穴位 神门 汉语拼音 Shenmen 罗马拼音 Shenmen 美国英译名 God's Door 各

号 中国 HT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C7 富耶氏 C7 德国 H7 英国 H7 美国 He7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1]。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2]。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1]。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1][3]。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 神门的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4.3 特异性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4.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5 所属部位

腕[4]

4.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3][5]。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神门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凹陷中[2]。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2]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6]。

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7]。

4.8 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1]。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5]。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5]。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2]。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1]。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6]。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6]。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0 主治病症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5]。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1]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2]。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6]。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2~0.5寸[5]。

一般直刺0.3~0.5寸[1][2][6];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6]。

4.11.2 灸法

可灸[5]。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2 配伍

神门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1]。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1]。

神门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1]。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6]。

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6]。

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6]。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6]。

4.13 特效 ***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7]。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4.15.2 治疗惊悸

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 *** 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4.15.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5.4 治疗高血压

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1]。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6][8]。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6]。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6]。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6]。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 *** 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 *** ,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6]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 *** 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 *** 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8]。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1]。

4.15.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8]

5 耳穴名·神门

神门(shénmén TF4 shenmen)为耳穴名[1][3]。

5.1 神门穴的定位

耳穴·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3]。

耳穴·神门位于三角窝内[1]。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1]。

5.2 主治病症

耳穴·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等[1]。

5.3 *** 方法

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 [1]。

6 经穴别名·神门

神门为经穴别名[1]。出《经穴纂要》。即中都[1]。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10]。属足厥阴肝经[9]。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9]。中即中间,都指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9]。中都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9]。正坐或仰卧取穴[9]。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9]。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10]。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9]。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9]。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9]。一般沿皮刺0.3~0.5寸[9]。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神门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

7.1 定位

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1]。

7.2 主治病症

主治肠出血[1]。

7.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11]。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1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不治。”

9 神门指心脉

照海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照海穴的定位 10 照海穴的取法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照海穴的配伍 16 特效 *** :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18.5 治疗咽喉肿痛 18.6 治疗梅核气 18.7 治疗梅尼埃病 18.8 治疗不孕症 18.9 治疗失眠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18.11 治疗癃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照海 1 拼音

zhào hǎi

2 英文参考

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àohǎ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2]。属足少阴肾经[1]。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1][3]。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4 照海的别名

阴蹻[2],漏阴(《备急千金要方》),阴阳跷四穴[4]。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跷四穴。

6 穴名解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

照,明也,指光明照射。海,意为广大之四海,此指全身,海又是深洼之处。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言肾之真阳深藏肾水之中,虽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水泉虽迂,终归于海。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为海。肾为水脏,中寓真阳,水中有火,即所谓雷龙之火。照海者,深水之中,雷龙之火,明照四海,及于周身,不遗微小也,故名照海。[4]

7 特异性

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张洁古曰:“痫症夜发灸阴跷。”本穴即阴跷之起也。

8 所属部位

足部[5]

9 照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3]。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2]。

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

照海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1]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10 照海穴的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位,两足跖心对合,当之凹陷处取穴,上与踝尖相直;或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缘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照海穴[7]。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内侧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1]。

照海穴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功效。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为阴跷脉所发之处,根据“癫痫夜发者,灸阴跷脉”,取本穴可治疗癫痫病[9]。

足少阴肾经脉络于心,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两脏均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取照海穴可治疗神志病[9]。

肾主生殖,司二便,肝肾同源,故照海穴主治妇科病[9]。

足少阴肾经人肺中,循喉咙,故取照海穴能治疗五官病[9]。

照海穴在内踝正下方,故取之也可治疗内踝关节的局部病[9]。

肾经经脉联络心脏,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是治疗癫痫夜发的重要腧穴之一[9]。

照海穴系阴跷脉之气生,八脉交会穴之一。有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之功,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癃闭,便秘,痫证,不寐,咽喉干痛,气喘。[4]

玩此前 *** 名,阴阳交错,相与为功。涌泉为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热以化之,太溪虚象,有待容受;大钟盈象,有待发扬;水泉幽也,阴也,得照海之阳以灼之,而能化气飞升。阴阳错综,消长互变。以见人身气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犹海江之大包含细流也。本穴为阴经之阳穴。治大风、肢懈、经逆不调、久疟、偏腹痛、嗌肿、咽干、卒疝。尤长于目疾,即银海朗照之意也。[4]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1]。

照海穴主治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8]。

照海穴主治失眠,嗜睡,痫证;咽喉干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6]。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2]。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2]。

直刺0.5~0.8寸[6][1],局部有酸麻感[6],可扩散至整个踝部[6]。

直刺0.5~1寸[8]。

注意:照海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后侧,以免刺破胫后动、静脉[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照海穴的配伍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照海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6]。

照海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照海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6]。

照海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6]。

照海配三阴交、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6]。

16 特效 *** :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每次1~3分钟,有补肾、养肝、健脾的功效[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疝,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少腹热,咽干,照海主之。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妇人阴挺出,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痹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刺照海。

《针灸聚英》: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针灸资生经》:照海、水泉、曲骨,治妇人阴挺出。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如给健康人饮水1500 mL后,针刺照海可促进肾脏的泌尿功能,空腹饮水后3h内,平均排尿量,对照组1480 mL,而针刺组为1780 mL,较对照组增加19%。针刺肾炎患者的照海、列缺、太溪,可使肾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多,尿蛋白减少,血压也下降。[6]

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1]。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1]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1]。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点按照海、肾俞可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6]。

18.5 治疗咽喉肿痛

患者220例,取一侧照海,实证用泻法,留针40 min;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间隔1d。每次照海进针后,行针至咽部有蚁行感或疼痛减轻时停针。结果:痊愈195例,占53.8%,显效3例。[6]

18.6 治疗梅核气

患者65例,用1.5寸毫针直刺照海,当有沉胀感时,右手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捻转,同时将针缓缓向上提,使针感传导过膝,极少数患者可传至咽喉。结果:治愈54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4例,无效2例。[6]

18.7 治疗梅尼埃病

患者230例,照海向内踝下直刺0.5~1寸,至内踝出现放射样疼痛或酸麻胀重感为止,取单侧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侧交替治疗。结果:近期治愈207例,占90%,好转19例,占8.3%,无效4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6]

18.8 治疗不孕症

针刺照海治疗子宫位置异常的不孕症12例,主穴取照海。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经行有血块、色黑者加三阴交。照海针刺0.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受孕5例,6个疗程后受孕4例,9个疗程后受孕1例,无效2例。[6]

18.9 治疗失眠

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蹻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18.11 治疗癃闭

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我儿子上个月早上五点抽搐小便失禁到医院查是癫痫,第一次作不给看,我很担心会不会错过治疗?

癫痫病俗称“羊儿风、母猪风、猪婆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早在1982年1983年,我国对长沙、成都、广州、哈尔滨、上海和银川六大城市6万余人,进行了调查,癫痫病患病率为4.6%。,也就是说现在我国约有900万癫痫病人。据文献报道,国外的癫痫发病率与我国基本相同。日本为3-5%。,欧洲为5-7%。,美国为5-10%。,其病因复杂,已被医学界列为十大疑难症之一。许多癫痫病患者因不能治愈,已发展到经常头晕、头痛、心慌、恶心、记忆力减退、聋哑、痴呆、大小便失禁,有的甚至窒息而亡,这给癫痫病患者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巨大痛苦。

由于广大患者缺乏对癫痫病知识的认知和了解。病急乱投医,听说哪里有治疗癫痫病的就想试一试,盲目的四处求医,路不少跑,钱不少花,病情治疗不理想,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最终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和智能障碍,令广大患者和家属失去了治疗的信心。

也有一些人发现了自己的亲属患了癫痫病,只在犯病时有些害怕,过后认为和正常人一样,觉得不会有什么大事,因而不去求医。可是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癫痫病发作时呼吸暂停、脑细胞缺氧、水肿、脏腑功能的损害,人们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到。长时间反复发作可引起癫痫病患者的记忆障碍、性格改变、智力下降、脑组织萎缩、胶原细胞增生、神经元树突发育异常,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发作次数越来越多。如此年深日久,久治不愈,失去治疗机会,丧失治疗信心,带给他们的依然是病痛的折磨。

为了让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对癫痫病有所认识和了解,在此告诉大家:癫痫病病因复杂,发作类型繁多。如先天性疾病、脑积水、脑囊虫、脑炎后遗症、高热、颅脑外伤、惊吓、过度悲伤、脑力和体力劳动过度疲劳,诸多因素都能引起与诱发癫痫病发作。

世界卫生组织把癫痫病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等其他各类型癫痫。大发作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类型,有两阶段发病高峰期:一阶段是在1岁左右;另一阶段是在14-17岁左右;有14%的病人有先兆期:意识丧失前感到胃部不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有恐惧感等。突然跌倒、口吐白沫、眼睛上翻、牙关紧闭、面色苍白或青紫、全身抽搐,持续时间5-10分钟可缓解是典型的大发作表现。癫痫小发作又称失神性小发作,典型的患者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大多数意识丧失,偶尔意识障碍较浅,对周围有所了解,能听见问话但不能回答。意识短暂而频发为其特点,多数每次发作2-15秒,不超过1分钟,每日可发作数次至十次,突然发生、突然终止,表现为语言及活动突然中断,两眼凝视、偶尔上翻,有时面色苍白,无先兆,手持物体落地,有时打碎饭碗,发作停止后可继续原来的活动,同时小发作除失神外,还可伴有肌阵挛、失张力、自动症、植物神经症状发作。局限性发作表现为意识大多数清楚,身体的某一部分有节律的抽动,持续数秒或几分钟左右,如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的抽动、一侧肢体的痉挛抽搐等。如果从一侧的拇指开始,经手指、腕部、肘部向肩部扩展则称之为贾克森癫痫。局部性感觉性发作表现为口角、舌部、手指或足趾的麻木感、针刺感、寒冷感触电感等。局限性癫痫不论是运动性或感觉性,如扩展到对侧大脑半球,即可引起全身性发作。精神运动性癫痫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常有错觉、幻觉、自动症等,因多有颞叶病引起,故又称颞叶性癫痫病。其病发作年龄在各型癫痫病中较晚,约20岁左右起病,4%的病人具有幻觉、幻视、胃部不适、眩晕、幻听、恶心等。临床上分为:

1、 仅有意识障碍但时间多在一分钟以上。

2、 识别性症状:比如有些患者对本来陌生的人或物产生熟悉的感觉称之为“似曾相识感”,有的对熟悉的人或环境莫名其妙的产生陌生感。

3、 情感障碍可产生发作性的情感异常,比如突然感到忧伤、恐惧、大祸临头、末日来临等。

4、 精神感觉症状:如错觉、听觉发作时,自己听别人讲话时好像隔了一堵墙。视错觉,感觉看到的东西像蒙了一层纱,看见地面起伏不平,看到实物变大或变小等。

5、 精神运动症状:以自动症最常见,口咽部有不自主的动作,如:吸吮、咀嚼、吞咽等。有的患者手搓衣服、手举在半空中画圈等。

6、 复合性:表现为多种复杂症状的综合,有的突然爆发冲动,甚至产生违法行为,如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

癫痫病;临床上还可以分为:头痛性癫痫、腹痛性癫痫、肌阵挛性癫痫、反射性癫痫、月经性癫痫及其他各类型的癫痫。

早在中医的经典名著《内经》中就有有关癫痫的记载。两千多年来,中医在诊治癫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单溪心结》和《古今医秘》等古书记载,传统医学的临床辨证经验总结出此病因的发生是有七情失调、先天因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因继发于其他病患之后,造成肝、肾、脾三脏损伤,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肝风内动,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气下降、痰蜒内结,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以致蒙蔽心神,神智逆乱。

幼儿、学龄期儿童正是大脑发育、开发智力、骨骼生长的时期,但是由于患了癫痫病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导致了严重的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甚至身体发育畸形,使他们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有多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少年美好的愿望一次次被病魔所破灭,面对婚姻的失败和事业的不成,严重的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自卑的心理长期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不再抱有一点希望。更令我们同情的是老年患者,辛苦了一辈子最终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一大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病情发作时意识丧失而摔倒,造成偏瘫、脑溢血,一家人整日愁眉苦脸。本来美好的夕阳红生活顿时被凄惨的现实所代替。

瘈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瘈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瘈脉穴的定位 9 瘈脉穴的取法 10 瘈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瘈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瘈脉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瘈脉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瘈脉穴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瘈脉 1 拼音

chì mài

2 英文参考

Chìmài TE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ìmà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瘈脉 汉语拼音 Chimai 罗马拼音 Chimai 美国英译名 Crazy Vessel 各

号 中国 TE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8 富耶氏 德国 3E18 英国 T18 美国 TB18

瘈脉为经穴名(Chìmài TE18)[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属手少阳三焦经[1]。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1]。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4 瘈脉穴的别名

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许。

6 穴名解

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1]。

瘈,瘛疭。脉,指筋脉及耳后的青脉。穴当耳后青筋络脉处。《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称抽风。按瘈为痫类,小儿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动脉处。人在惊风癫痫症发,或三焦火盛时,则此“筋脉”色变青紫,连及全耳灼热,即狂热之表现也,故名此青筋处,为瘈脉穴。《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2]

7 所属部位

耳[3]

8 瘈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瘈脉穴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交点处[4]。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1]。

瘈脉穴位于颞骨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5]。

瘈脉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瘈脉穴的取法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1]。

正坐或侧伏,于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当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翳风(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和角孙(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做耳轮连线,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即是瘈脉穴[7]。

10 瘈脉穴穴位解剖

瘈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肌支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5]。

11 瘈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瘈脉穴有通窍止痛,清热解惊作用[1]。

瘈脉穴具有熄风解痉,活络通窍的功效。

瘈脉穴主治小儿癫痫,有清热散风之功。《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小儿患惊痫时,此处青筋特显。《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是古人对此穴,以青筋为特征也,刺之多效。[2]

12 瘈脉穴主治病证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1]。

瘈脉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8]。

瘈脉穴主治耳聋,耳鸣,目视不明,头痛;小儿惊痫,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6]。

瘈脉穴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痫,瘈疭等[5]。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视物不清。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泄泻。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痫,惊恐,瘈疭。

其他疾病:头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般沿皮刺0.3~0.5寸[1][5]。

平刺0.3~0.5寸[9][8],局部有酸胀感[9]。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8][1]。

13.2 灸法

可灸[1][9]。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瘈脉穴的配伍

瘈脉穴配完谷、率谷、外关治偏头痛[1]。

瘈脉穴配完骨治头风、耳后痛[1]。

瘈脉穴配长强或神道、颅息治小儿惊痫[1]。

瘈脉配听会、耳门、翳风,治耳鸣、耳聋[6]。

瘈脉配合谷、太冲,治小儿惊痫[6]。

瘈脉配头维、风池,治偏头痛[6]。

瘈脉配听会、耳门,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瘈脉配头维、印堂,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瘈脉配长强、大椎、太冲,有熄风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15 特效 ***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贴于耳后根处,顺时针方向 *** 瘈脉穴1~3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头痛、耳呜、耳聋等症[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小儿痫痉,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瘈脉及长强主之。

《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瘈脉、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泄痢无时。

《针灸资生经》:头风耳后痛,瘈脉、完骨。

《类经图翼》:主治头风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疭,呕吐,泄痢无时,惊恐,眵?,目睛不明。

17 瘈脉穴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