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

醒脑静胶囊治疗癫痫-醒脑静治疗什么

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

 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日常的运动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一切,最好还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特别是需要活血化瘀的人。以下分享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

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1

 1、冰敷或敷热:小伙伴们如果是部分负伤,血淤总面积并不大,能够 在24钟头需要开展冰敷而避免流血,等24儿时再用活血化淤的药品如活络油,把它擦抹在伤处后用热纯棉毛巾开展敷热,能够 合理地加快血液循环系统而推动伤处散瘀,它是协助病人活血化淤更快的方式。

 2、饮食疗法如山楂果:气是大家人体内血液循环系统的驱动力,因此有血淤病症的病人在开展合理饮食的情况下,除开要留意活血化淤外,还需要留意立即补气血,而山楂果就具备活血化淤,补气血二种作用,因而,病人选用山楂果来改进本身的病症,其活血化淤的实际效果更快最好是。

 3、三七:三七温性,味甘,有点苦,具备散瘀活血,快速消肿等作用,因此病人选用三七来医治血淤病症,不但具备活血化瘀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合理的改进血液循环系统而推动人体尽快地恢复身心健康。

 4、黄芩:假如病人的血淤病症不比较严重得话,能够 选用黄芩来医治,由于黄芩味甘,温性,具备补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病人每日用十几片黄芪泡水当奶茶,坚持不懈几日就能做到活血化淤,增强体质的目地。

 5、别的食材:血淤病人还能够选用老红糖,黑豆,姜片,圆葱,木耳,金橘,平菇,小茴香,海叁,鹿茸片等食材来医治,由于这种食材都具备一定的活血化淤的功效,假如病人是月经不调而造成的血淤,可以吃些大枣,阿胶糕等食材,就可以很合理地改进本身的病症。

 根据所述坚信小伙伴们早已掌握活血化淤更快的方式有什么了,建议小伙伴们一旦出现血瘀的症状时,一定要立即选用以上这种方式来医治,由于尽早治疗效果越好,可是假如小伙伴们的病症比较严重时一定要立即到医院就医,以防耽误最好医治机会而加剧本身的病症。

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2

 一、冷敷或者热敷。患者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外伤或者出现肌肉拉伤的现象会导致局部血瘀,所以应该及时采用应急措施,选择使用局部冷敷的方法,避免流血量过多,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也可以选择局部涂抹红花油来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冷敷24小时之后,通过热敷也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二、中药治疗。局部出现了血瘀的症状,可以通过三七来进行治疗,不仅具有活血的功效,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三、黄芪。如果出现了局部血瘀的症状,但是并不是非常严重,可以选择黄芪进行治疗,通过使用黄芪泡水喝,能够改善血瘀的症状

 四、食疗。血瘀的患者可以选择多吃山楂来改善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的'补气补血的作用,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平时可以适当吃一些黑豆、生姜、洋葱、黑木耳等食物,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的效果。

 血瘀的诱发因素比较多,一般都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局部按摩或者针灸的方法来改善血瘀的症状,也可以选择食疗来提高人体免疫力,就可以适当吃一些红枣或者阿胶等补血的食品,既能够缓解血液循环不畅的症状又能够改善身体亚健康症状,对局部血瘀或者外伤的治疗都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3

 活血化瘀法采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方药,达到消散瘀滞和促进瘀血吸收的效果。最早在《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可以化瘀行滞、平衡气血、调节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具体方式如下:

 1、药物内服:常见方剂包括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中成药包括三七活血片、血府逐瘀丸、脉络舒通丸、脉血康胶囊、养血清脑颗粒等,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2、药物外用:比如活血止痛膏、跌打镇痛膏、红花油、云南白药等。外用药物常常辅助治疗局部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皮下瘀血、肿胀等;

 3、中医理疗:通过针灸、拔罐、刮痧等方式疏通经络,治疗更加直接、快捷,可以较快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4、其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可采用静脉输液的方法,常见药物包括丹红注射液、血栓通、醒脑静等。

最简单的活血化瘀法4

  1、食疗方法

 可多食山楂、红糖、红心萝卜、黑木耳、醋泡花生(去皮)等食物,经常煲一些山药粥、花生粥、薏苡粥等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粥品。强调不宜吃寒凉冷冻的食物。

  2、中药滋补

 丹七片,是宽胸理气、活血化淤的上选药物。还可以食用生三七粉,每次0.5克,每天1~2次,放入开水中冲服即可。

  3、中医按摩

 血液最容易在头部、四肢这些远离心脏的位置堆积,可以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淤血。

  4、日常调养

 运动是最单纯、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血淤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有利血淤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淤倾向。

  5、运动锻炼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新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进展

中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学术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汉族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得到西域各民族大量常用的药材。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各民族那里学会种植诸如胡桃、葡萄等既是果蔬又是药物的植物。闻名世界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汲取了亚洲等一些民族的医药经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的民族药物就更多了。各个国家医学在临床技术上、理论上也是相互渗透的,中医眼科的金针拨白内障是唐代僧人由印度传入的,经过吸收丰富以后,赓续创新,灿然丰富,延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眼科的一项绝技。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都对医学做出了贡献,如元代蒙古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蒙古族的医学杰作。正是民族间广泛的文化交流,使中国各民族医学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学术交流是双向的。在中国近邻之中,中医学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经陆上丝绸之路,中医学在中世纪便已远传西亚和欧洲。阿维森纳的《医典》是当时西方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便吸收了中国脉诊的内容。《本草纲目》在17世纪就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针灸更为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承认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并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经穴标准。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其精深的理论、丰富的实践、对异域文化的择优吸收和不断的自我更新,使它永葆青春。在世界几大传统医学中,中医学至今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文化遗产,1982年将发展传统医药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后成立专司传统医学管理的政府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就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医院、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建立。1978年,中医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近年来在一些中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中医药学术著作和刊物大量出版。在对医史、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方面,以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中医理论、中药和临床研究方面等,均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主要是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过程的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整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探索中获得创新和突破。目前,它已从古代散在的、自发的研究,发展为设有众多专门研究机构,集中大批科研人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科研体系。当代中医药科学研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中医药学体系为对象,例如临床研究以探讨辨证论治规律为主,从理、法、方、药的不同层面或单独、或综合地进行;药物研究则着重于药性、功效、机理、炮制、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元化,大致包括传统内容的挖掘和深化、中医现代化研究、中西医结合三种类型。三是采用多学科、多途径的方法,既用传统研究方法,也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细胞学方法、病理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超微结构及影像学技术、文献学方法、逻辑学方法、数理统计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方法以及科学抽象和建立假说方法等。四是新兴的中医药学科相继萌生,如中医实验动物学、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康复医学、中医急症学、中药药理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心理学、中医脑病学以及中医药管理学等。

50年来,在医史文献、基础理论、临床、中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磨制石针,为确定砭石起源时代提供了有力证据;以后,又相继在河南郑州和新郑、山东日照、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地出土6枚砭石,验证了《汉书·艺文志》等书中关于砭石的记载。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出土青铜针。骨针和竹针的发现也屡见不鲜。1978年河北满城汉墓还曾出土了九针。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种早于《黄帝内经》的古医书——《脉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这些都为中医理论的起源、经络学说的演变提供了新认识。在文献研究方面,40年来完成1万余种中医文献编目整理,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并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等名著进行校勘评注,大型医史专著《中国医学通史》的撰著也已经完成。在基础理论方面,藏象学说与“证”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重点,50年代以来从对肾阴虚、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肝郁症、瘀血症等证发生机理和证候特征的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资料。60年代开始了治则治法研究,在对活血化瘀、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扶正培本等的研究中,不仅通过实验阐明了机理,还把理论用于临床,扩大了治疗适应症。在经络研究方面,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总结出了感传规律。1958年发现针刺麻醉,针刺用于抗休克、抗炎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从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探索针刺镇痛的原理,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在舌诊和脉诊研究方面,除进行机理探讨外,还研制了多种舌象仪、脉诊仪等,向定量化、客观化发展。辨证分型的方法较普遍地应用于临床。1991年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经穴部位》的国家标准,这一规范,使针灸学的学习、研究、临床使用有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国家标准。在临床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急重症和难治病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总结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如用中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脑血管病、脉管炎、糖尿病、肝炎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根据“动静结合”的原则,运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某些骨折,使骨折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疗法缩短三分之一,全疗程缩短二分之一。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以通里攻下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和异位妊娠等,提高了非手术率,降低了复发率;并可以调整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治疗急腹症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在中药和方剂研究方面,从药物资源调查到炮制、制剂、药理、药化等全面展开。1997年出版了载药12 807种的中药学巨著《中华本草》。在制剂方面,除丸、散、膏、丹、酒、露、茶等传统剂型外,新发展了胶囊剂、口服液剂、袋泡剂、气雾剂、注射剂、含服剂、药膜、滴丸、栓剂等40余种剂型。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1985年至1996年间,获得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新药近800种,如青蒿素、白血宁、醒脑静、消痔灵等,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药、针灸和气功现已远传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宝库,又是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以其特质和活力不断发展的医学体系,它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1996年,有了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如分形经络,三元气,数理阴阳,分形藏象五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中医分形集等。

H7N9禽流感症状表现

H7N9禽流感症状表现

 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腊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植物血凝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N分9个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这个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还没有依据进行分析判断。

  临床症状:

 ①潜伏期一般为1~3d,通常在7d内。

 ②急性起病,早期类似普通感冒。

 ③常见症状:发热(体温大多>39%:),热程1~7d,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鼻出血、牙龈出血,部分病例可出现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样大便。尤其是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

 ④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雷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 预防措施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

 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7、加强对禽类的监测,如确定有禽流感流行,应及时销毁受染家禽,进行彻底的环境消毒。进食鸡肉应熟透。对临床患者应加以隔离。禽流感流行时与禽类密切接触者,可口服金刚烷胺预防。针对H5N1的亚型疫苗正在研制中。

 禽流感的治疗用药

 治疗基本与流行感冒相同。

 (一)膈离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病人应被安置在负压的房间内。

 (二)一般及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补充充足的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高热时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鼻塞可用喷雾剂治疗。伴有咳嗽的患者可用止咳化痰药物。患结膜炎的患者可给予含抗菌药物的眼药水滴眼。

 (三)抗病霉治疗

 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①首选奥司他韦(达菲)。用法:成人剂量每日150mg,儿童剂量每日3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重症成年病人剂量可加倍,服药期可延长至7一10天或更长。奥司他韦能明显减少病程,缩短发热时间,减少解热镇痛药的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口服奥司他韦耐受性较好,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而与食物一起服用基本上可以避免这种反应,餐后用药还可以增加其生物利用度。②扎那米韦:为口腔吸入粉剂。用法:10mg,每日2次吸入。能显著减少流感主要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对发病30~36h内的患者疗效明显,并且可以减少病程中解热镇痛药物的用量。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鼻部不适,还有腹泻、恶心、头痛、支气管炎和咳嗽等。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名为peramivir(BCX21812,RWJ2270201)的药物,是一种环戊烷的衍生物。在146名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每天用药1次,连续5天就能抑制人体内的流感病毒。另一项试验表明,感染了香港禽流感病毒的动物在用peramivir后具有抗病毒的能力,未见亡。说明该药既能抵抗人类流感病毒,叉能抑制禽流感病毒。

 2.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能抑制甲型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后脱衣壳,阻止病毒复制的启动,是甲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抑制剂,对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具有一定的作用。早期应用可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临床上金刚烷胺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不良反应。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痢病史者忌用。

 (四)抗菌治疗

 采用抗菌治疗的目的是防治继发感染。应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五)重症患者的治疗

 重症或发生肺炎的患者应入院治疗,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呼吸支持,发生其他并发症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六)中医中药治疗

 (1)治疗原则

 ①及早使用中医药治疗。

 ②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

 (2)中成药应用

 应当辩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综合应用。

 ①退热类适用于发热期、喘憋期发热,可根据其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选用,如瓜霜退热灵胶囊、紫雪、新雪颗粒等。

 ②清热解毒类

 口服剂可选用清开灵口服液(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颗粒)、银黄颗粒、板蓝根冲剂、抗病毒胶囊(口服液)、藿香正气丸(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羚羊清肺丸、蛇胆川贝口服液等,注射剂可选用清开灵注射剂、鱼腥革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

 (3)分证论治

 ①邪犯肺表

 症状:初起发热,恶风或有恶寒,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口干,舌苔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宜肺解表。

 基本方法及参考剂量:桑叶30g(先煎)、剂芥15g、菊花15g、杏仁10g、连翘15g:石膏30g(煅)、知母15g、大青叶10g、薄荷6g(后下)。

 ②邪犯胃肠

 症状:发热,恶风或有恶寒,恶心、或有呕吐、腹痛、腹泻、稀水样便;舌苔白腻或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基本方及参考剂量: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制半夏9g,藿香10g、柴胡15g、苍术10g、茯苓10g、马齿苋30g。

 上述两种证候随征加减:

 若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口干甚者,可加党参、沙参;若咳嗽不利,加天竺黄;若肺实变,加丹参、苡仁、葶苈子。

 若患者出现喘憋、气促、神昏谵语、汗出肢冷、口唇紫绀、舌暗红少律、脉细微欲绝。去制半夏,加用人参、炮附子、麦冬、五味子;亦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中药治疗禽病的机理

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综合应用。

(1)退热类 适用于发热期、喘憋期发热,可根据其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选用,如瓜霜退热灵胶囊、紫雪、新雪颗粒等。

(2)清热解毒类口服剂可选用清开灵口服液(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颗粒)、银黄颗粒、板蓝根冲剂、抗病毒胶囊(口服液)、藿香正气丸(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羚羊清肺丸、蛇胆川贝口服液等,注射剂可选用清开灵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

3、分证论治

(1)邪犯肺表

症状:初起发热,恶风或有恶寒,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口干,舌苔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桑叶30g(先煎)荆芥15g菊花15g杏仁10g连翘15g石膏30g(炒)知母15g大青叶10g薄荷6g(后下)

(2)邪犯胃肠

症状:发热,恶风或有恶寒,恶心、或有呕吐、腹痛、腹泻、稀水样便;舌苔白腻或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制半夏9g藿香10g柴胡15g苍术10g茯苓10g马齿苋30g

上述两种证候随证加减:

若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口干甚者,可加党参、沙参;若咳痰不利,加天竺黄;若肺实变,加丹参、苡仁、葶苈子。

若患者出现喘憋、气促、神昏谵语、汗出肢冷、口唇紫绀、舌暗红少津、脉细微欲绝,去制半夏,加用人参、炮附子、麦冬、五味子;亦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