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冲简介

医宗金鉴治疗癫痫-医宗金鉴药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少冲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少冲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少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少冲 1 拼音

shǎo chōng

2 英文参考

Shàochōng HT9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o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少冲 汉语拼音 Shaochong 罗马拼音 Shaochung 美国英译名 Little Flush 各

号 中国 HT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C9 富耶氏 C9 德国 H9 英国 H9 美国 He9

少冲为经穴名(Shàochōng HT9)[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经始[2]。属手少阴心经[1]。少冲是手少阴心经的井穴,五行属木[1][3]。少即幼小,冲即冲要,此穴为手少阴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端之冲要处,故名[1]。主治心悸,心痛,心绞痛,癫狂,热病,发热,高热,昏迷,晕厥,中风昏迷,臂内后廉痛,胸痛,胸胁痛,胸膜炎,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悲喜无常,肘腋挛急,臂酸,掌中热,手小指拘挛,吐血,嗌干,口干热,黄疸,舌本痛,喉痹,喉炎,休克,小儿惊厥,癫痫,脑出血等。

4 少冲的别名

经始(《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少冲,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6 特异性

少冲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7 穴名解

少即幼小,冲即冲要,此穴为手少阴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端之冲要处,故名[1]。

少,小也,幼也。冲,通达也,通行而直进也。本穴为心经之井穴。井像水之所出,如水泉突涌。也寓有冲进之意。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里传接手太阳经,为由阴转阳,化阴沉之气为阳春之和,迳行手太阳之经路。而本经之络穴以下各穴,则本经行气之佘,犹行驶虽停,贯力仍在也,故名之以冲,而曰“少冲”。手少阴之脉,循小指之内侧出其端,此穴适在其处,其经虽尽,而气仍冲,以交贯手太阳,故名少冲。又心主手厥阴之井穴中冲,在手中指端,此穴在手小指之端,故因名少冲。[4]

8 所属部位

指端[5]

9 少冲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少冲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3][6]。

少冲位于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2]。

少冲位于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1]。

少冲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少冲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少冲穴的位置

少冲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少冲穴的位置(肌肉)

少冲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微握拳,掌心向下,小指上翘,在小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2]。

伏掌,手小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伸小指,沿指甲底部与指桡侧引线交点处即是少冲穴[8]。

11 穴位解剖

少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著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皮薄,由尺神经的指背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有少量的纤维束连于皮肤的真皮层和指骨的骨膜。除有尺神经的指背支经过外,还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和掌背动脉的指背动脉形成的血管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1]。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有尺神经之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6]。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2]。

12 少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少冲有清热熄风,醒神开窍的作用。

少冲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1]。

心藏神,乃神明之府,为情志思维之中枢,心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中心,血液循行脉中,赖心气鼓动周流全身,营养机体,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温补少冲可治疗心阳虚衰、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络瘀阻等引起的心神疾病[7]。

少冲为心经之井穴,配五行属木,故本穴具有泻心火、熄肝风之特点,可主治热病及神志病属于肝风内动或肝阳扰心者[7]。

少冲穴可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之肘臂、手腕、手指疾患[7]。

少冲为手少阴经之井,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厥,皆取其冲通而和之力也[4]。

少冲穴为手少阴心经井穴,为阴阳气交接之处,具有清热、急救的作用,故多用于神志异常的急救及热病[7]。

13 主治病症

少冲穴主治心悸,心痛,心绞痛,癫狂,热病,发热,高热,昏迷,晕厥,中风昏迷,臂内后廉痛,胸痛,胸胁痛,胸膜炎,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悲喜无常,肘腋挛急,臂酸,掌中热,手小指拘挛,吐血,嗌干,口干热,黄疸,舌本痛,喉痹,喉炎,休克,小儿惊厥,癫痫,脑出血等。

少冲穴主治心悸、心痛、癫狂、热病、中风昏迷、臂内后廉痛[6]。

少冲主要用于心胸病、热病及急救等:如心痛、心悸、胸胁痛、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中风昏迷、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1]。

少冲主治发热,昏迷,晕厥,心痛,心悸,胸痛,癫狂等[2]。

少冲穴主治? 心痛,心悸,癫狂,中风昏迷,悲喜无常;肘腋挛急,臂酸,掌中热,手小指拘挛;热病,胸胁痛,吐血,嗌干,口干热,黄疸,舌本痛,喉痹[7]。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小儿惊厥,癫痫,癔病,肋间神经痛;

循环系统疾病:脑出血,心肌炎,心绞痛;

其它:胸膜炎,高热,喉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浅刺0.1寸[6]。

一般斜刺0.1~0.2寸[1][2]。

浅刺0.1~0.2寸,局部有胀痛感[7]。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7][6][2]。

14.2 灸法

可灸[1][6][6][7]。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15 配伍

少冲穴配大陵治心悸、心烦、胸满[1]。

少冲穴配人中、合谷、足三里治中暑、休克[1]。

少冲配心俞、内关,有清心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癫狂。

少冲配百会、十宣穴,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少冲配神门、内关、气海,治疗心悸、气短[7]。

少冲配曲池,治发热[7][1]。

少冲配支沟、水沟、太冲,治小儿惊风[7]。

少冲配阴郄,治心痛[7]。

少冲配肝俞、心俞,治目疾昏暗[7]。

16 特效 ***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少冲穴,每次3~5分钟,有利于心脏健康[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舌卷不能言,善笑,取井。

《备急千金要方》:主咽酸。主胸痛口热。主心痛而寒。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主乍寒乍热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

《针灸大成》:主热病烦满,上气嗌干渴,目黄,膈臂内后廉痛,胸心痛,痰气,悲惊寒热,肘痛不伸。

《类经图翼》:主心火炎上,眼赤。

《玉龙赋》: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

《玉龙歌》: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

《医宗金鉴》:主治心虚胆寒,怔忡癫狂。

18 研究进展

穴位分享之五十一 劳宫穴

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手是劳动的器官,故名为劳;心为君主之官,其心包经循行于掌心之间,为其居所,故名为宫。

主治:心痛,心悸,癫狂、癫痫,口疮,口臭(腥味),中风,易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等。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艾灸劳宫穴,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劳宫穴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也有强壮心脏的作用。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亦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 促进睡眠法:中医认为失眠多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 平均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36次,可促进睡眠,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劳宫是个“医药箱”:心系病症,脑血管病,胃肠病症等。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痰火胸痛刺劳官,小儿口疮针自轻,兼刺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

《圣惠方》: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

《玉龙赋》:劳宫、大陵,可治心闷疮痍。

《百症赋》: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

穷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骨骼名·穷骨 4 经穴别名·穷骨 4.1 长强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长强穴的定位 4.6 长强穴的取法 4.7 长强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长强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长强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长强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4.13.2 对心脏的影响 4.13.3 用于针麻 4.13.4 治疗经闭 4.13.5 治疗婴幼儿腹泻 4.13.6 治疗肛裂 4.13.7 治疗痔疮 4.13.8 治疗癫痫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穷骨 1 拼音

qióng gǔ

2 概述

穷骨:1.骨骼名;2.经穴别名。[1]

3 骨骼名·穷骨

穷骨为骨骼名。指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1]

《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4 经穴别名·穷骨

穷骨为经穴别名,即长强[1]。见《神灸经纶》。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2],DU1[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4]。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6]》),脊骶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2]。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2]。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2]。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4.1 长强穴的别名

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6]》),脊骶端(《针灸学》(南京))。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4.3 穴名解

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2]。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6]

4.4 所属部位

尾端[7]

4.5 长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8]。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4]。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2]。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4.6 长强穴的取法

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2]。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9]。

4.7 长强穴穴位解剖

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0]。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 内动脉分支)分布[10]。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 神经;以及 *** 动、静脉分支[4]。

4.8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2]。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11]。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6]

4.9 长强穴主治病证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2]。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4]。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9]。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0]。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0]。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9][2][4]。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0]。

4.10.2 灸法

可灸[2]。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一般不灸[9][10]。

4.11 长强穴的配伍

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2]、便结。治久痔[9]。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2]。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2]。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9]、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9]。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9]。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9]。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9]。

4.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 大痛穴为真。

4.13 长强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9]。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2]。

4.13.2 对心脏的影响

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9]。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6]。

4.13.3 用于针麻

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2]。

4.13.4 治疗经闭

取长强,刺1寸,用强 ***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4.13.5 治疗婴幼儿腹泻

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4.13.6 治疗肛裂

长强穴埋肠线。

4.13.7 治疗痔疮

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4.13.8 治疗癫痫